建工学院再赴夺底乡纪实(三)
调研第五站
走访“拉萨南北山绿化管护站”,开展环保公益行动。
“滴,支付宝!”
“滴,老年卡!”
8月11日是我们调研的最后一天,团队一早就乘坐14路公交车前往夺底乡,沿途上下车的村民络绎不绝。14、15路便民公交车连接起乡镇与城市,家门口的公交站、1块钱的费用、支付方式的多样性都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村庄坐落在山谷间,炊烟袅袅,阳光透过行道树洒下斑驳的光影,田间郁郁葱葱的种植着土豆、玉米、青稞与小麦,蝴蝶从油菜花上蹁跹飞过,院落墙头伸出压满花的枝桠。茶馆里飘出藏面与甜茶的味道,在人们的问候声中,生机勃勃的一天开始了……
团队成员拿起携带的卫生工具,徒步捡拾道路田间的垃圾,过程中大家不怕脏不怕苦,一手拿垃圾钳,一手拎垃圾袋,认真地捡拾路人丢弃的烟蒂、碎纸屑、塑料袋、瓜皮果壳、生活垃圾等等,每个成员的垃圾袋中都是"战果累累",大家也都为能为生态环境保护出一份力而感到开心,在山间留下合照。

随后团队前往“拉萨南北山绿化管护站”进行走访,目前维巴村正在进行的绿化项目是“拉萨市城市周边交通沿线造林项目2023年度巩固提升工程二标段”,项目面积达498.9亩。
“对,都是中央财政拨款的项目,这几年拉萨的山都慢慢绿起来了,气候也越来越好了。”
“怎么不累啊,我们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了,土和树苗都要一趟趟的背上山,太阳大的时候感觉身上都要晒脱一层皮。”
“还好水是抽上去的,埋管道之后可以定时浇水。”
管护站的工人们大口扒拉着中午饭,抽空解答着我们的问题。
“最近天气太好了。”一位年轻的藏族姑娘幽默的接了句,他们围坐在一起吃糌粑,“在山上下雨了躲都没法躲,这些都好说,就是树苗成活率太低了,每天都要去看一看。”
“我们都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干的都是辛苦活,没办法上有老下有小,要是没有这些绿化项目,估计连辛苦活都很难做。”说话的工人常年风吹日晒的脸上写满沧桑,随后又说“还是你们好,大学生,有文化,以后比我们强。”
“现在的00后啊”另外一位稍显年轻的工人双手做出了拿手机玩游戏的姿势,摇摇头,玩笑道,“少打点游戏,要好好学习,要能吃苦,不然以后工作也不好搞。”
……
临走时我们看到拥挤的铁皮屋角落里,塑料袋包裹着他们的生活垃圾,是要带下山的。出了门能看到山上一棵棵整齐的小树苗,生态环境的变化,离不开无数绿水青山创造者、守护者的心血与付出,“这片绿”来得有多么不容易,“这片绿”需要我们一起维护。

在走访中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我们要走的是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夺底乡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了林卡产业集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作为未来的建筑人,同学们也在思索如何在建筑工程作业的方方面面贯彻绿色环保理念:例如推广绿色建筑材料应用、加强建筑节能措施、加强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在建筑作业中加强生态治理和保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

调研第六站
走访“拉萨市城关区洛欧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拉萨市城关区洛欧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坐落在夺底乡政府旁边,通过整合社区、乡镇医疗、文化、体育等资源,为老年人带来丰富多样的社区活动。健康讲座、文艺表演、体育健身等活动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从助餐服务、日常照护到卫生清洁,为老年人营造一个温馨舒适、充满活力的生活环境。
在与负责人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该项目也属于政府扶持的公益性项目。中心配备了社工、类型不同的老人活动室、爱心厨房等。
“我们全天提供免费的甜茶、清茶,老人们在这里一起聊聊天相互之间有个伴,还会教一些简单的医疗保健操,带大家一起活动活动。不定时的请一些医生过来帮老人们量量血压、测血糖,进行一些基础的疾病排查。所以附近的老人们都挺愿意过来的,每天大概都会接待20-30个老人吧。”
“后期爱心厨房建立起来后,我们也会以低于市场价50%左右的价格向老人们提供餐食,为他们提供一些便利。如果是低保、孤寡还有困难老人,餐食、医药这些我们中心都是免费提供的。像是在林宗村牧区那边,开车上去还要再走一两个小时,老人出行不便,我们都会集中送药上门。”

“有一些老人寒暑假在家带孙子、孙女,不方便过来,我们也打算针对未成年人做活动室开展一些活动,这样大家就更方便了。”
闻言同学们纷纷表达想要过来做志愿工作的意愿,受到了负责人和老人们的一致欢迎。“老有所养,幼得其育”,在一张张慈祥的笑脸里,我们感受到在政府的关心关怀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在稳步提高。

结束了三天的实践调研,同学们看到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振兴”方方面面,藏族、汉族、回族、其他少数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携手发展。我们这支由“藏族、汉族、回族”组成的调研团队在实践中各展所长、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交融,收获满满。
调研材料整理中,请大家期待我们再赴夺底乡开展“探寻乡村振兴之路”调研实践汇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