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是于2005年7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原西藏自治区农牧学校和西藏自治区综合中专学校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2006年9月正式挂牌,隶属自治区教育厅。学院领导班子现有7人组成: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见参同志,党委副书记、院长李长山同志,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葛维威同志,党委委员、纪检书记、副院长付丽娟同志,党委委员、副院长伊苏同志,党委委员、副院长薛林虎同志,党委委员、副院长索朗欧珠同志。
学院现有西、北两个校区和一个综合实训中心,校园占地面积632亩,校舍建筑面积15.01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38万余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4000万元,固定资产2.54亿元,校内实验实训室88个,校内实训基地1个,校外实习基地66个。
学院现有农业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旅游与文化学院、机电工程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及基础教育部、继续教育部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西藏分校等10个教学部门;设有教务处、办公室、人事处、学生工作处、招生与就业处、后勤服务中心、共青团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等7个职能部门,设有校企办(科研管理科)、教学督导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4个直属科室。另外,教育部、财政部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典型应用示范点及西藏自治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一所和全区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也设在我院。
学院现有32个专科专业,包括农林、畜牧、电力、建筑、电子、财经、旅游、艺术等八大专业类别。其中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4个(作物生产技术、畜牧兽医、旅游管理、发电厂及电力系统),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物流管理、园艺),2个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旅游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2个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和1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作物生产技术)。
学院现有在校生4891人,教职工373人,其中专任教师297人。专任教师中副教授以上职称81人,讲师144人,硕士91人,博士13人。有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优秀教师2人,自治区优秀教师和教学能手7人,1名辅导员获得“2011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大奖。获得“双师”素质教师资格120人,校外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90人。教师队伍结构日趋合理、素质逐渐优化,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逐步形成。
学院组建以来,始终坚持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历史机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西藏“提升一产、壮大二产、做强三产”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按照“学院稳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教育和谐进步”这一根本目标,坚持“以品行塑造人才,以技艺雕凿人才,以素质打造人才”的办学理念,树立“改革发展与内涵建设并重、规范管理与示范引领并进”的建设思路,秉承“质量强校、特色兴校、品牌立校”发展之路,按照“夯实基础、打造亮点、凸显特色”三步走战略,不断深化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和教学改革,使学院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中职到高职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的转型,特别是通过迎评促建工作和国家示范院校建设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学院办学条件,加快了内涵建设步伐,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办学特色初步形成,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局面。近几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85%以上,“双证书”获取率达到85%以上,学生在全国各类技能大赛中先后获奖90多人次。
同时,学院的发展也得到了教育部、区党委、政府及教工委、教育厅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区党委、政府,自治区教工委、教育厅领导曾多次到学院检查指导工作,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2008年,我院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09年10月,顺利通过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6月,学院通过了示范校建设项目国家级验收。
一 、2015 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2015届共有毕业生 2038 人,其中男生878人,女生1160人,毕业生涉及7个学院,30 个专业。
1.1 2015 年毕业生情况

1.2各学院专业分布图
结论:相对来说,专业基本涵盖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行业,能够保证各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2015年专业人数专业分布比较均匀。

1.3各学院毕业生男女比例
结论:毕业生女生人数较多。

1.4 毕业生规模
各学院毕业人数比例图表
结论:各学院人数基本接近,差异不大。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
2.1各学院就业人数
结论: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农业科学技术学院、机电工程技术学院相对就业人数较高。

2.2 各学院就业率
结论:学院初次就业率为38.91%,截止2015年12月1日就业率为47.7%(第二批公招考试尚未结束,报考第二批公招考试的毕业生就业数据尚未统计),其中,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农业科学技术学院、机电工程技术学院相对就业率较高。

2.3 专业对口就业分布图
结论:2015年专业对口就业情况较往年有所好转,目前就业人数中,专业对口较多的是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农业科学技术学院和机电工程技术学院。

2.4毕业生行业分布图
结论:就业行业较集中的是基层事业单位,其他行业零散就业较多。

2.5毕业生地域分布图
结论:偏远地区就业人数较多。

三、就业工作措施
3.1积极开展就业宣传教育工作,努力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针对学生就业观念不适应社会发展,就业渠道单一等现象,学院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一是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与基础教育部共同召开《就业指导》课程研讨会,对课程建设提出建设意见;二是组织相关专家和就业指导人员深入各学院进行就业指导讲座,分析就业形势,宣传就业政策,共开展讲座11场次,帮助学生合理选择就业方向;三是及时修改印制《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就业指南》,发放给16届毕业生,进一步做好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的宣传,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3.2积极承办高校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就业平台
为贯彻和落实上级关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政策,本着为毕业生服务的宗旨,协助配合西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西藏自治区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西藏自治区就业服务管理局、拉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我院举办了2015年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为我院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了双向选择的平台,也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渠道。
3.3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建立牢固就业网络
学院就业部门充分利用学院网络、电话和QQ群等信息手段,及时把就业信息通知到毕业生。各学院及时掌握毕业生思想动态,确保信息畅通。同时,印制《2015年毕业生信息资源宣传册》2000份,发放到各地市就业局和相关企业,使用人单位能够准确了解我院毕业生详细信息,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2015年,自行组织西藏圣城建设集团、西藏河元电商、西藏白玛甘泉水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6家用人单位前来招贤纳士,提供就业岗位203个。
3.4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人才市场调研工作
为进一步掌握我区各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以及人才市场基本情况,加强与用人单位单位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先后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及专业教师先后到拉萨、那曲、林芝、日喀则、山南等地的政府相关部门、各用人单位了解相关就业信息和市场需求,广泛开展调研工作。2015年对用工单位和就业实习单位发放调查问卷31份,收回23份,针对毕业生发放214份调查问卷,收回197份,并形成《调查报告》上报。
3.5做好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帮扶工作
根据西藏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我区城乡低保家庭高校毕业生、残疾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精神,我院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毕业生特殊群体进行了摸底调查,重点推荐、重点帮扶,积极争取困难毕业生求职补助,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的困难,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2015年为608名我院困难毕业生争取到自治区人社厅求职补贴85.12万元(每人1400元)。
3.6积极开展应征入伍宣传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积极开展大学生应征入伍教育宣传,对新生随录取通知书发放大学生应征入伍宣传单2200册,新生中有两名同学应征入伍。协助拉萨市征兵办在两校区分别举办大学生应征入伍现场征兵宣传活动,在校生中两名同学应征入伍,应届毕业生中两名同学应征入伍,大学生应征入伍比例较往年有所提高。
3.7做好毕业生公招考试报名、政审等相关工作
密切关注毕业生参加公务员考试及第一批、第二批录取情况,帮助毕业生解决报名时出现的各种困难,使所有报考公招考试的毕业生顺利参加考试。在第一批、第二批公招结束后,我处按照相关制度规定,认真做好录用毕业生的相关政审工作及就业统计,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细致的服务。
四、对教学质量的反馈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我院学生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针对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走访用人单位,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座谈,了解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和对人才培养的意见。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毕业生对我院学生培养质量总体评价较好,对我院毕业生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评价较高,对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强给予了肯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专业设置不能完全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课程内容有些比较陈旧,专业培养实习实践不够等。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写作等有待加强,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学院需要从以下方面采取举措,深化学生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结合专业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从人才培养专业教学内容着手,充分利用各类创新教育培训,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思想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与社会、与企业接触,给学生心灵播下创新的种子,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身能力和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机制,重点建设“国家级、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构建一流课程体系,通过教材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进一步培养学生与社会和市场接轨的能力。
3、加强实习实践环节,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建立健全实验实训教学的规章制度,规范实验实训培养环节,开展校内外轮转实践,加大实验实训和创业创新培养经费投入力度。依托校内各级教学实验实训中心,通过资源整合、完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加强学生实习实践环节,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五、毕业生跟踪调查对就业工作的反馈
毕业生跟踪调查共发放毕业生调查问卷214份,收回197份,回收率为92%。我校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教育工作的评价相对较高。76%的我校毕业生是满意的,14%的学生是比较满意的,10%的学生对此持基本满意态度。我校毕业生主要从社会人才市场、家庭与社会关系获取就业信息,从学院招生就业部门获取就业信息仅排第三位。学校在帮助毕业生把握就业政策、提高就业技巧和端正就业心态三方面做了具体的工作,对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帮助。而在具体就业过程中,参加公招考试是我校毕业生进行职业选择时首先和最着重考虑的因素,其次考虑的是经济收入、专业对口、单位地域、个人发展前景、用人单位发展前景、用人单位社会影响力等。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就业渠道单一,绝大多数选择通过公招考试实现就业,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选择市场就业,进入企业的毕业生仅占毕业生总数的11.9%,这也是导致就业率不高的重要原因。说明我校就业教育工作虽然得到了毕业生的一定认可,但毕业生就业观教育还任重道远,在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教育上还需进一步的加强。
六、就业形势预测
2016年我院共有1401名毕业生,其中农林类毕业生276人;旅游类专业146人;机电类专业268人;建筑类专业毕业生180人;畜牧类专业228人;经济管理类专业125人;计算机类专业178人。我们召集了部分学生通过座谈、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毕业生就业动向。统计结果显示91.6%的学生以参加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公招考录为首选,只有9.3%的学生考虑进企业。
随着我区农牧业不断发展,基层对相关技术人员需求强烈,农、林、牧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旅游业的持续升温,各用人单位的需求人数也会继续上升,我校旅游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能及时转变就业观念,积极选择市场双选就业,就业形势应该是乐观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随着市场的饱和,就业会愈发困难。其他专业变化不大。结合我区就业政策,我校明年毕业生的通过公招考录实现就业的比例会继续下降,如果毕业生不及时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市场,初次就业率也会下降。总的来说,2016年我校就业形势会依旧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