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近日召开的西藏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工作启动及推进会上了解到,近年来,我区深化“学校+企业+试验站+合作社”合作模式,高标准组建了专家团队并建立综合试验基地,围绕草业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科学普及等相关任务,聚焦耐寒抗旱牧草品种选育等技术,深入开展了草业科技创新与研发工作,有效改善了我区饲草品种单一、饲草产量低、冬季饲草短缺等现状。
目前,我区有草场约12亿亩,随着政策的扶持和科技的进步,用科技推动牧草产业发展成为我区极具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2024年,相关专家收集我区牧草种子73份,涵盖13科22属28种,筛选出“梭罗草”等优异种质资源以及“羊八井174”等高抗盐抗旱种质资源,为我区草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针对草地退化现状,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恢复方案。同时,精心筛选出适宜我区各类草地的牧草品种,系统收集整理草地利用与退化数据,通过研究和技术创新,有效恢复退化草地,逐步促进了草地生态改善、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刘海聪介绍说。
阿里地区措勤县磁石乡尼龙村,曾经被“尼龙地薄草不长,牛羊瘦来人心慌”的阴霾所笼罩。针对尼龙村高寒干旱、土地贫瘠的特殊环境,近年来,刘海聪及其科研团队精选出生长迅速且更加耐寒耐旱的燕麦、黑麦、箭筈豌豆等优质牧草品种进行种植,当地结合区域环境特性进行精细化管理。如今,每亩鲜草产量增至1480公斤。“科学种植让我们每亩收入翻了几十倍,真正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尼龙村村民加措站在自家草场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